两三人住的,戏班名角和乐师则有自己单独的房间。

    等行头安置好后,已快到日落。

    此时朱浩才带着于三重新出现。

    人召集起来。

    “正式认识一下,我是你们的新东家,我姓朱,你们怎么称呼都行,以后你们不需要再演那些老掉牙的戏码,全都给我上新戏。”

    朱浩道,“好了,你们每个人都出来介绍一下自己,告诉我叫什么名字,特长是什么,我好吩咐你们做事。”

    戏班的人很不情愿,但还是依言出来通报名字和所长,以及一些简单的背景。

    朱浩这才知道,戏班中有两对夫妻,他们都有儿子,只是儿子全都不在本地,其中一对夫妻有个女儿在膝下,就是那个签了卖身契的八岁小姑娘,跟着父亲姓宋,没大名,小名瓶儿。

    乐籍也重男轻女,生个女儿没啥指望,便跟着父母混戏班,学技艺,签了卖身契后跟着东家有口饭吃,不用家里出钱养。

    儿子则不同,虽然还是要学戏,但只要有点能力,就往乐师上靠,家乡有专门的人教,好像读书一般,学的是手艺,不用签卖身契。

    还有一年契约就到期的公冶菱出列:“新戏需要好本子,请问上哪儿找好本子?”

    朱浩面带笑容打量。

    朱浩之前就发现,乐籍中人,稀奇古怪的姓氏非常多,在于明朝建立后,元朝在中原各处族裔,不是所有人都跟着回到大漠,他们中很多人被大明官府划为乐籍,作为对他们当初奴役汉人的惩罚。

    元姓必须要改汉姓,在没有族谱的情况下,不是你想姓什么就姓什么,官府的人不会轻易给你落籍,非要给自己安一个大姓,本地拥有该姓氏的宗族还不跟你急?你凭什么跟我一个姓?

    最后他们只能改姓一些较偏的姓氏,以避免宗族欺压,最后代代相传也就习以为常了。

    于三道:“新戏本由我们小东家亲自编写,你们不用管那么多,安心排戏即可。”

    戏班老乐师常在印出来问道:“这位是我们的小东家,那大东家是”

    朱浩笑道:“你们没有大东家,如果非要说有可能就是我娘吧,但我不过是拿自己赚的一点零花钱买个戏班子经营,不用惊动我娘。你们好好排戏,演出时上心点,我不会让-->>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