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中,第一期就批了400万美刀的经费下来。”

    听到900万这个数字。

    刘渤生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室温都随之升了0.1度:

    “好家伙,第一期就400万美刀?”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们那架科罗娜卫星的造价才1900万美刀吧?”(后世另一说法为2600万,我采纳了1900这种。)

    “是啊,400万美刀呢。”

    孙俊人感慨的点了点头,心中暗骂了一句土财主,接着又说道:

    “不过气象多普勒卫星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整个项目最终还是为了完成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研发。”

    “也就是与同样处于雏形阶段的宙斯盾系统、AMSA计划、弹道导弹探测结合,形成全新一代的三位一体格局。”

    “所以渤生同志,我才会说国内不可能会出现气象多普勒卫星的技术——海对面八字都还没一撇呢,咱们哪可能会窃取得到?”

    说道最后。

    孙俊人不禁摇了摇头。

    作为曾经通信兵部的副主任,孙俊人在很多情报方面,要比很多同级别的同志了解的更深入一些。

    因此对于陆光达、老郭甚至刘渤生等人而言颇有争议的气象多普勒雷达研制,在他看来几乎没有任何落地的可行性。

    电话对头的刘杰显然也理解了孙俊人的意思,只见他沉默片刻,忽然又问出了一个问题:

    “孙院长,我很理解你的想法,不过有没有一种可能....我是说一种可能啊.....”

    “什么可能?”

    “也许......在海对面之前,就有人——甚至是华夏人已经推导出了气象多普勒雷达的原理呢?毕竟海对面虽然很强,但并不代表它们永远都是第一,对吧?”

    “?!”

    ...........

    挂断电话后。

    刘渤生喊来了自己的助理,让他将电报用加密形式转发给了孙俊人。

    做完这些。

    刘渤生便重新将注意力放到了面前的一份文件上。

    文件厚度大概有一厘米,最-->>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