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四百零二章 载入人类科学史的一天(上)(感谢薇拉打赏的盟主!!)(2/9)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


    SU3对应的传递强相互作用,对应的是胶子。

    以及SL(2,C)群对应的是传递引力相互作用,对应的就是引力子。

    除了引力子外,其他三种微粒都已经被发现了。

    看到这里。

    可能就有童靴会表示俺懂了,徐云他们发现的是引力子。

    很遗憾,并不是。

    因为引力子理论上也会参加电磁相互作用,另外由于它的自旋为2,在场论中涉及到了极限能标,显然是不符合如今的实验条件的。

    那么这份报告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要强调的一点是.....

    这四个群在实际情况中是可以共存的,也就是某个微粒同时具备参与多个作用的情况。

    举个不太恰当但比较好理解的例子:

    一个被读者老爷吊起来的作者君,绳子和他有着电磁相互作用,地心引力和他有着引力相互作用,他体内的小宇宙也有着弱相互作用......

    因此这四种群在检测某些微粒特性的时候,一般在报告上展现的都是某个栏目作用效果强或者弱,而非为0。

    比如某个粒子在U1群...也就是电磁互作用过程中的程度比较弱,就会被用【-】来表示。

    强则是【+】。

    如果不会发生对应的行为,那么就是【X】。

    目前的所有粒子都会参加引力相互作用,因此引力相互作用下属...也就是SL(2,C)群下方,只会存在【-】或者【+】。

    而强力和弱力呢,则偶尔能见到【X】。

    比如说轻子。

    而U1群,也就是电磁相互作用的那栏,只有一个粒子会出现【X】。

    那就是中微子。

    而就在今天。

    徐云他们的面前,出现了另一个全新的U1群【X】粒子。

    更关键的是......

    孤点粒子,它的运动方式是‘闪烁’。

    也就是说它的动能,要远小于对应的静能——这句话当初曾经用胖子跑100米解释过。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