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利用了磁场和光场,慢慢的将微粒变得可控可聚集起来。

    MOT具体的方法是在z方向上安装一对反亥姆霍兹线圈,则在xy平面上是沿径向分布的磁场。

    正中心磁场为0,在磁场不为0的地方,会产生塞曼分裂。

    塞曼分裂的能级为ΔE=gμBBz/?,而能级噼裂的大小与磁场大小有关,磁场大小与空间位置有关。

    所以在存在MOT的情况下,二能级原子会受到一个Fmot的力。

    此时施加两束对射的圆偏振光,当磁场正向时,相较于σ+的光,σ-的光失谐小,更接近与原子共振。

    因此原子会沿着σ-的光传播方向移动到磁场接近0的位置。

    磁场负向的地方则相反,最终还是会将原子推向磁场接近于0 的地方。

    最终。

    原子就会被囚禁在磁场为0的点上。

    这个原理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

    MOT可以聚集很多的原子,一次大约可以聚集千万以上的量级,同时原子密度也会比较大,大概在10^9/cm^3左右。

    就相当于有一辆铲车,把停在高速路上的所有汽车都‘推’到了一起。

    当然了。

    传统MOT的实验对象是原子,实验的时候加入的都是原子气体——没错,都是气体。(气态金属原子这概念不知道现在的课本上讲过没有,印象中应该是有的)

    而与原子不同,徐云他们此次需要考虑的是孤点粒子。

    二者无论是在体积还是难度上都无法同一而论,只是孤点粒子同样为电中性,所以孤点粒子是极少数可以用MOT原理进行凝聚的微粒。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这终究只是理论上的可行性。

    能不能成功将孤点粒子基态化,还需要看最终的实操环节。

    “陆教授。”

    操作台边,徐云正在和陆朝阳介绍着自己的实验思路: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首先,我们在束流通道的内部利用倏逝波构造出一个不均匀光强的光场。”

    “接着呢,再根据光场分布,去铺设相同趋势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