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的差距,但足够大家做一次初始实验了。”

    “所以闲话不多说,现在我们就开始准备进行数据测算吧。”

    说完他顿了顿,从桌上拿起了签到表格,补充道:

    “唔...咱们社团一共有32位成员,今天国王学院的平托同学因病请假,汤姆逊先生则在忙学联的事情没有到场。”

    “也就是扣除掉我和艾维琳同学两位副社长,现在一共剩下28个人。”

    “这28人正好可以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负责光源、m1镜面、m2镜面以及干涉条纹的观测,大家意向如何?”

    社员们彼此对视了一眼,很快给出了回答:

    “没有问题!”

    五分钟后。

    28位社员分成了四个小组,按照各自的分工准备起了实验。

    早先介绍过。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关键点只有两个:

    一是找对水平光路的方向,也就是地球公转的方向。

    二便是光臂长度的调整,让由M1和M2反射回来的光产生符合条件的干涉条纹。

    除此以外。

    剩下的就差不多是常识方面的概念了。

    比如干涉条纹的亮区为光程差等于0或波长的整数倍,暗区为光程差等于1/2波长或波长的整数倍加1/2等等......

    这也是早期很多物理实验的特点之一:

    设备的制取组装环节并不复杂,但方案却非常精妙。

    因此前后不过几分钟。

    活动室内便响起了各个小组讨论交流的声音:

    “哈尔勒,地球自转方向是哪儿来着,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是自西向东啦蠢货,亏你还是麦哲伦的后代!”

    “.....光臂1.14514米,homo前辈,还需要再精确吗?”

    “不用了,谁把量角器递给我一下?”

    “m2镜可以再往左边移一点,夹角好像没满90度......”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首作于1887年,截止到2022年已经被不知道多少学者重复过了-->>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