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的话,这个比值应该比氢离子的理论数值要大数百倍?”

    法拉第闻言摘下眼镜,用力揉了揉鼻翼,轻呼出一口气:

    “准确来说,要接近一千倍。”

    “一千倍吗.....”

    高斯瞳孔微不可查的一缩,再次看了眼手中的算纸:

    “也就是说...我们就这样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物质?这...这.......”

    法拉第看了眼自己的老友,没有说话。

    在这个圣诞夜后的清晨,三位站在科学界顶尖的大佬同时沉默了。

    原子。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明史,与原子相近...也就是代表着世间万物最小构成的概念其实并不少见。

    例如在公元前五百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就提出过最早的原子论,称肉眼可见的一切都是由某个极小的“质子”组成。

    华夏也有不少先贤认为,世间万物乃是由无数颗粒组成的实物。

    但另一方面,这种认知更多的属于哲学范畴,而非科学。

    也就是他们认为世界万物可以细分成比尘埃还小的粒子,但这些颗粒具体直径多少、属性如何他们就不得而知了。

    近代原子理论真正的建立者,乃是英国人约翰·道尔顿。

    在拉瓦锡发现了氢气后,人们发现两份氢气和一份氧气化学反应正好消耗完生成水。

    超过这个比例可能会有氢气多余,可能会有氧气多余。

    也就是说氢气和氧气在某个单位上,以2比1的关系发生了作用。

    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个最小单位,一开始是元素级别,后来道尔顿在1803提出了原子概念。

    当时他提出了一个理论:

    物质均由不可见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

    另外,他还测定了各元素的原子量——虽然有些是错误的。

    这个概念要一直持续到1897年才会由jj汤姆逊再次刷新,而他的步骤便是老汤等人今天所用的真空管实验。

    当然了。

    真空管实验计算出的是电子的荷质比,电量还是由此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