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因为他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绚丽多彩的肥皂泡。

    这些美丽的泡泡其实就是光的薄膜干涉,而干涉毫无疑问是波的特性。

    所以老胡当然就认为光是波啦。

    后来的小牛则另辟蹊径,提出了微粒说。

    并且随着爵爷声望日隆,在科学家形成了“两个凡是”的观点:

    凡是爵爷支持的就是对的,凡是爵爷反对的就是错的。

    所以微粒说大行其道,波动说日渐衰微。

    再后来出现了一个叫托马斯·杨的人,他涉及了一个最初始的干涉实验。

    这个实验现在已经进入了中学课本,实验设计之精巧堪称物理学上的经典:

    在一个点燃的蜡烛前面放一张纸,纸上面有一个针孔,这样就得到了一个点光源。

    在点光源前面,再放一张纸,这张纸上面有两道细缝。

    那么在这张纸后面的显示屏上, 你就会看到明暗相间的条纹。

    同时调节纸和显示屏以及双缝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改变干涉条纹的疏密。

    这个实验的重要性在科学史上堪称前列,以至于在后来验证电子波动性时,科学家们直接采用了相同的实验原理。

    所以在物理学十大经典实验中,双缝干涉实验就占了两个。

    等到了1808年。

    马吕斯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

    再后来随着泊松亮斑的发现,光的波动说再次咸鱼翻身,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其后又出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两人, 在经典物理——也就是我们肉眼可见的世界中,光的定义基本上到此为止了。

    接着再过了80年,赫兹发现了电磁波。

    光电效应。

    这个人类历史上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关键分割点,首次被人类发现。

    在研究光点效应期间,汤姆逊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当时汤姆逊就像是看到了几几上厕所一样,惊呼道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小的东西!

    从而将人类对世界的研究,推向了另一个微观世界。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