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头,有些疑惑的问道:

    “老都管,有啥事儿吗?”

    谢老都管看了他一眼,示意周围先安静一下,问道:

    “王林,你会识字,对吧?”

    徐云点点头:

    “没错。”

    在过去的几天里,他曾在闲暇时教过张三怎么写自己的名字,还给他取了个人外狂徒的江湖诨号。

    张三学会后在院子里显摆过一阵,因此老都管知道自己认字倒也正常。

    只见谢老都管思索片刻,说道:

    “既然你会识字,那今天就先别去挑水了,抓紧时间去吃些晨食,待会儿随永柱去送趟信。”

    “送信?”

    谢老都管点点头,解释道:

    “老爷自幼便爱读书,近日有位黄州的礼部员外郎升至中侍大夫,随其入京的除家眷细软外还有不少藏书,且都为京中罕见的读物。

    老爷月前便与此人在信中约好,借阅黄州特色书籍五十册,今日派遣仆役上门着取。

    借阅书册乃是君子之约,那位中侍大夫亦是正直之辈,但为免日后徒生变故,交接之时还需多多上心为好....”

    几分钟后,听完谢老都管一番文绉绉的解释,徐云算是明白了前因后果:

    通俗点说就是最近有个北宋的干部从地区升到了京中部委,带来了不少特色书籍,老苏便和他约好了借阅几本看看。

    今天就是约定借书的日子,需要有人拿着拜帖上门取书。

    但是为了避免一些可能出现的扯皮,派去的仆人必须得识字,得逐一核对完书籍名目,才能把借阅文书递给人家。

    而很凑巧的是......

    今天府中识字的仆役不多。

    后世对于古代华夏各个朝代的识字率一直都颇有争议,毕竟每个人对于识字率的判定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认识自己的名字是识字,认识200个字以上也是识字。

    但二者所能代表的文化程度,完全是两个概念。

    不过目前比较公认的有一点:

    那就是古代华夏识字率最高的时期应该在东周到秦朝,识字-->>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