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当时押运船只的十八名差役和船工全部还留在扬州捕司,这提供了很大方便。三人询问了差役的头领,一干人全部隶属杭州官衙,当时在邵伯码头,劫匪化妆的衙役想要上船搜查,他拿出杭州府开具的通行证,对方也拿出盖有大印的搜查证。正在争执不下,对方却突然出手,全部是点穴位,还好,留了他们性命。

    劫匪把他们全部捆绑,放在一条罩有遮雨篷布的小船里,燃上迷香,他们全部被迷晕,醒来已经是第二天中午,赶紧上岸报了案。

    又陆续询问了两名当事人,包括一名船工,回答都是大同小异。

    第三步就是审讯作案人,只有那个“三当家”一人。

    三当家所说与案卷所载一致,他们是已经享有名气几年的“太湖帮”,得到了南京刑部尚书的可靠信息,实施的这次抢劫。得手后,他们迅速调转船头往南,连夜驶入长江,在长江驶入一条早已物色好的岔道,在某个隐蔽港口,将银两分成两份,装上另外两条船,各自分头行走,直至被抓获,别的他也不清楚。

    他凭什么肯定是南京刑部尚书传出的信息?这是关键。三当家的回答是:“听大当家说的,他与南京刑部尚书有私交!”

    仅仅靠着一个案犯的口供,定刑部尚书的罪,那肯定太过武断,赃款银两没有找到,证据不足,就不能定罪。

    第四步是与扬州捕司的同行沟通。已经是晚上,自然是南京捕司的三人请喝酒。边喝酒,边也就把问题问了。

    装载银两的船只有没有找到?找到了,在长江一条支流的芦苇丛中。

    怎么判断出是“太湖帮”所为?靠的是捕司平时撒下的关系网。这个空月明白,古今都是如此,为了掌握信息,刑侦人员会布置一些暗线,这些暗线横跨各行各业,他们的耳目很灵,能探听到很多有用情报。

    缉捕“太湖帮”为什么出师不利,只抓住一个三号头目?因为靠捕司的力量无法拿下“太湖帮”,所以动用了守城军队力量。军队出动,声势浩大,盘踞在长江、太湖一带的“太湖帮”,实则是可匪可民,聚为匪、散为民,一散去,全部就是打鱼种田为生的老百姓。军队一到,一个人都找不到。至于三当家,也是靠暗线提供的情报挖出来的。

    一整天下来的工作总结,找回失窃的银子才是第一要务。既然“太湖帮”分走了一部分,那为何不先从“太湖帮”开-->>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