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高祖,光武,和您一样,都是起于寒微,所以从下到上,很多事情都瞒不过您。可是将来呢?孩儿的后代呢?他们生在深宫,见识短浅。固然可以从书本上获得很多的知识,然而知道道理,和亲身实践,那是两码事。所以将来要形成制度,诸皇子,成年后必须要在各地观察与巡抚,每年至少下去半年,轮流下去。不参与当地政务,但是所见所得,必须上报。亲王可以参与议政而非执政。权力归于尚书台。尚书台人数保持在至少四人多则八人,对各部有约束之权,没有在地方上有从县到州执政经历的,不得入尚书台,这样一来,才能上下通达,无阻塞言路之虞。”

    刘备详细地记录着,本来这些活可以找个人帮着干,不过刘备还是决定自己记。

    类似这种大的政策方针,一般都是刘备父子谈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去找徐庶等人商谈,他们都心知肚明,到时候要设立尚书台的话,象徐庶庞统刘晔诸葛瑾陈登这些人,多半都是会在其中的。

    参政议政,而不执政,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室的手中,尚书台的尚书们,

    地位尊贵,有一定的掌控国政的能力,却无法具备实际的权力。

    而具体的事务,则是交给九卿去做。

    最高决定的权力,在皇室手里。

    制定政策的是一拨人。

    执行政策的,又是一拨人。

    权力分散了,政策实行的顺畅却不会因此受到什么影响。

    这样的制度,放在中枢,就是朝堂,放在地方,就是地方的政府。

    中央、州、郡、县,将三级政府改成四级政府,这样整个国家的统治和发展更加的深入。

    同时各州郡和县的划分会更加的细分,毕竟以现在的划分,一个县往往地方也很广大,就算王易增加了官员的数量,一个几万人的县,就靠七个官来管,怎么管得过来?

    古代皇权不下乡,往往也有这个原因。

    所以扩大行政划分,减少每个县的范围,同时也可以拉动基建,将土地上出产的粮食,通过工业来转化为生产力,这样国家才会迅速地富强起来。

    “治大国,若烹小鲜,父亲,我们之前在徐州扬州试验的一些做法,推广到全国,不是不可以,可是不能着急,只能逐步的推动,不然的话,容易欲速则不达啊。”王-->>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