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安安稳稳地活下去。

    可是位置越高,要想要在失去权力的情况下活下去,那就越难。

    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不然怎么有个成语叫激流勇退?

    当然这个成语三国时期还没有,可是意思是接近的。

    在高处的情况下,想要抽身而走,没点勇气,还真做不到。

    所以刘协思前想后,觉得也只有这条路了。

    皇位对他来说,现在只见其害,不见其利。

    交给别人吧,又对不起祖宗。

    只有禅位给刘备,才算是两全其美。

    首先不至于对不起祖宗--都是姓刘的当皇帝,祖宗在天有灵,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吧,再说了,那个王易,不是传闻有光武大帝指点,才有了如今的成就吗?

    后汉之所以兴起,靠得不就是光武大帝?

    光武帝是自己的先祖,不是刘备的先祖一-刘备可是中山靖王那一系的,和自己不是一码事,可是却去指点刘备的儿子不来指点自己,这说明啥?说明先祖也放弃了他这一系,而让更优秀的另外一系来替代他呀!

    想想他爷爷桓帝(虽然不是亲爷爷),他爹灵帝(这个倒是亲爹),在位的时候干的那些倒行逆施,戕害士子的事儿,先祖抛弃自己,似乎也是应该的啊。

    要是桓灵二帝有刘备的手腕,有王易的机智,又怎么会搞得天下大乱呢?

    自己只能顺天应人,禅位皇叔,这才能够弥补自己父亲与祖辈的过失啊。

    当人找到一个理由说服自己之后,就很容易把自己给麻醉了,所以刘协就愉快地作出了这个决定,然后把诏书缝进衣袋里,接下来交给了董承。

    至于董承接下来要怎么操作,献帝就管不着了。

    只要那诏书到了皇叔的手上,他就可以对天下宣布这一点,不愁自己的声音传不出去。

    到时候,乱的就是曹操那一党人了。

    最主要的是,现在许都做主的是荀残,荀彧虽然是曹操的铁杆,可是他依旧是个保皇派,是不会对自己怎么样的。

    对于这一点,刘协倒是非常自信的。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