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动作。

    印刷四书五经以及杨氏启蒙学和杨氏算学的任务全部由杨帆负责。

    而这些任务杨帆则交给了王玄策在秘密进行。

    毕竟,杨帆还是觉得骏扬坊是最安全的,因为那里的人员流动很少。

    特别是关键的步骤,如活字印刷的字模,以及印刷成品。

    杨帆直接让那些工人吃住都在工坊内,以防止泄露出去。

    所以,在活字印刷术这种开挂的印拓工艺下,各种书籍刊印的速度直接起飞。

    王玄策按照杨帆的吩咐,将工人分成三班倒,日夜不停歇的印刷。

    一天便印制出将近5000本书籍,随着熟练度越来越高,产量也越来越大。

    才几天功夫,便印制出了近五万本科举用书。

    如果世家的人知道,定然会惊掉了下巴。

    如今是贞观十二年,整个大唐的人口有三百多万户,人口总数在三千万左右,这是官府在册的。

    虽然有很多没有登记,属于黑户,人口总数顶天也只有四千多万。

    这些人当中,识字的人很少,读书人就更少了!

    按照一百人里面有一个读书人的比例来计算,整个大唐的读书人也就四十万左右。

    未考取功名的也就几万人,加上一些启蒙孩童,最多也就30万人。

    按照每人一套的数量来计算,也只需要三十万套书籍就足够前期的需求。

    如今以骏扬坊的印刷数量,只需要一个月就能满足。

    当然,三十万套,杨帆计算了一下,一个月半的时间,绝对能够满足天下的需求。

    况且,三十万套的数量,是以大唐读书人最大的需求量来计算的,实际上的需求,应该远低于这个数字。

    于是,半个月后,第一批科举用书和学习用品便在长安城以及周边陆续售卖。

    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所有人都可以到各地的售卖点购买到书籍。

    当然,这是从理论上来说。

    若是不读书的人或者别有用心的人去购买,那就有些紧张。

    为了保证寒门学子能够买到科举用书,新闻司出台规定。-->>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