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的,大汉之未来,皆系于少年之身。”

    刘擎的话如同一根尖锐的刺,正好刺在诸葛珪心头,令他为之一震。

    哎呀!我想到哪出去了!诸葛珪懊悔不已,简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龌龊不堪!

    龌龊不堪!

    渤海王这是心系大汉社稷,如今大汉风雨飘摇,黄巾未息,外敌环伺,各地豪强又起,渐成割据之势,在这风雨之中,唯有渤海王,平黄巾,御外敌,所到之处,百万黄巾望风而降。

    在并州边地,不仅使鲜卑不敢犯境,还收复了诸多被羌人占据的领土,简直是大汉柱石。

    而渤海王欲将相中的少年英才收去魏郡,竟是为了培养下一代忠臣良将,所谋之深远,为人所不及!

    惭愧,惭愧呐!

    诸葛珪觉得无地自容,于是道:“承蒙渤海王厚爱,若是不弃,便将瑾儿送至魏郡学习。”

    嗯?诸葛瑾?那诸葛亮呢?

    刘擎可是连老师都找好了,胡昭胡孔明。

    本王连后续剧情都想好了,等胡昭见了诸葛亮,一见如故,收为弟子,喜爱得不得了,等到诸葛亮及冠,便将“孔明”之字,送给他。

    世界线收束,完美!

    刘擎拍了拍诸葛亮小肩,道:“不光诸葛瑾,诸葛亮亦可前往,胡昭先生,可是在魏郡,本王欲让胡昭先生,亲自教授,除此之外,本王还会让蔡伯喈与荀慈明指点。”

    诸葛珪不自觉咽了咽口水,大书法家、隐士大能胡昭,大文学家、书法家、乐师蔡邕,大经学家荀爽……

    吾儿何德何能啊!

    诸葛珪已经惊得说不出话来了,允允允,再推辞,可就不是人了。

    他颤颤的跪下,向渤海王致以最高叩首礼,这波操作,是要将诸葛氏直接带飞啊。

    大汉最重名望,出身无非门生故吏,和师道传承两种,诸葛氏在琅琊国或许还算得上望族,可在徐州,便不够看了。

    诸葛氏祖上最阔的,不过是先汉时先祖诸葛丰做过司隶校尉,与汝颍之地,南阳帝乡的那些三公世家相比,相去甚远,至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五世三公的弘农杨氏,更是给他们提鞋都不配。

    可若是两位儿子能拜胡昭、蔡-->>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