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的算,200斤一亩,种两季,那就是400万斤。

    部落2300人,人均稻谷1700多斤每年。

    嘶!

    这太多了。

    吃不完!

    并且,叶青还想着开垦旱地,种麻,种豆,还有蔬菜。

    所以水田不需要开垦这么多,开多了也种不过来。

    将劳力全部集中在稻谷这一种食物来源上,多样性不够,安全性堪忧。

    万一来个特大洪涝啥的,那就一切完蛋。

    有着黄豆,蔬菜的补充,便不至于对天灾没有丝毫的抵抗力。

    想了一想,又计算了一番。

    他决定按人均两亩水田的标准进行开垦。

    这个两亩,就不是现代的666.67平米的亩了,而是叶青制定的1200平米的大亩。

    一家五口人,水田就是10亩,亩产400斤,两季就是800斤,10亩就是8000斤。

    上交一半的税,还有4000斤,五口人足够吃了,还会有大量的剩余。

    而10大亩的水田,也没有超出一个家庭耕作能力的极限。

    一个正常的家庭,最少两个劳力还是有的。

    实际上限制劳力耕种水田的极限,原因在于水稻的时节性。

    难就难在插秧和收割。

    劳动量一下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没有办法错开。

    而种植水稻的其他阶段,需要的劳力不是很多。

    那时候闲的时间可不少。

    那么种麻种豆种蔬菜,就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可行的。

    种麻是为了织布。

    种豆是为了榨油,也可以做食物。

    种蔬菜,也是食物,蔬菜是主粮之外很大的补充。

    食物的结构也是一种安全的结构,不至于水稻歉收,就要逃荒。

    再将养猪,养鸡发展起来,还有鸭和鹅。

    吃穿住不愁,那就是小康社会啊。

    完美!

    确定好了开垦的数量,还有生产资料的分配-->>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