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学着当个忠臣孝子就好。若是陛下一定要插手,又把张先生叫来,那就失去了这事情的本意,反而不美。”

    朱元璋眉头挑动,思忖再三,沉声道:“既然如此,那,那就让耿炳文负责教导吧!等,等他们学成之后,咱,咱再想办法。”

    说实话,朱元璋有点意兴阑珊,他是苦出身,对待几个孩子,还真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他们。

    对待太子如此,对待其他孩子虽然差了一点,但大概也是一个思路。

    耿炳文在淮西诸将当中,非常不显眼。

    像徐达,常遇春这些人,全都是以勇猛善战著称,到了战场上,属于杀神附体,横冲直撞。

    可耿炳文不一样,他这些年最大的功劳,就是朱元璋领兵讨伐陈友谅,决战中原之时,他在后方戒备,主要对付张士诚。

    你说这不算功劳,肯定不能够!

    甚至徐达在私下里都说,耿炳文治军严谨,一丝不苟。他练出来的兵,当为大明诸将第一。

    很显然,老朱也放低了对皇子们的要求,仅仅先让他们当个好兵罢了。

    不过朱元璋思量再三,还是决定把一个义子派到了武学,这人就是指挥同知平安,也就是这一次朱棣撞去的军营的顶头上司。

    朱元璋还特别把义子叫到了宫里,跟他说了好一会儿话,这才派他过去,看顾皇子。

    看到这个组合配置,张希孟一阵恍惚,他甚至觉得靖难之役要提前开打了。

    要不要把李景隆也派来,那就完美了。

    还真别说,很快老朱就弥补了这个遗憾,李景隆竟然通过了选拔,被塞到了武学,跟朱棣成了同窗。

    李文忠因为他爹李贞的关心,成亲很早,李景隆虽然比朱棣低一辈,但却比朱棣还要大几个月。

    这小子随他爹,长得驴高马大,人模狗样的。

    对待师长,还彬彬有礼,说话一套一套的,颇受长辈喜欢,属于别人家的孩子那种。

    事情的发展,正在超出张希孟的控制,他觉得这么下去,很有可能不会爆发靖难之役,或者直接点,这帮人都会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然后是应天欢迎你,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对于这个结果,-->>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