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好,也会弄出自己抽自己嘴巴的笑话来。

    “我们这一次,除了要有官修正史之外,还要修订一些通俗读物,学生读本。要把几千年历史的框架写清楚,告诉我们的年轻学子。”

    张希孟看了一眼宋濂,“这件事翰林院忙活了很久了吧?”

    宋濂苦笑道:“不瞒张相,确实是准备了许久,甚至还刊发了好几版。但是效果不算太好。”

    “为什么?”

    “主要还是科举不考。”宋濂老实道:“我们现在有商科,有律科,也有武学,但是还没有专门的史学……张相,要不要奏请陛下,增加一门史学?”

    张希孟眉头挑了挑,“算了,不要单独增加……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史学应该是基础学科,以后所有考试,都要增加史学一项。作为必修课,哪怕武学也不例外。”

    张希孟说完,刘伯温立刻抚掌赞叹,“张相的提议,我是赞同的。史学也算是容易入门的学科,只要有兴趣,能拿到足够史料,并且心术正,肯下功夫,就能有所成就。用不着什么史学名家,天下鸿儒。”

    宋濂轻咳道:“伯温兄,你这话有点过了,难道咱们张相就不是史学名家,天下鸿儒了?怎么看千年兴衰,还要靠张相这一支大笔!”

    刘伯温瞪了宋濂一眼,你丫的不懂我的意思吗?我是说不需要那些老儒,来把持历史,左右是非功过,这些都要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张希孟摆手,没让俩人争下去,而是沉吟道:“说来说去,归结起来,这一次既是修史,又是针对百姓的教化。而一套妥当的史学教育,可以奠定我大明数百年的根基,断然马虎不得!”

    众人听到这里,再度一振,张希孟把修史提高到了这个地步,是胡言乱语吗

    显然不是的。

    史学就是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是区分你我的最好标准。

    什么叫华夏,什么叫夷狄?

    为什么夷狄入华夏则华夏矣,华夏出夷狄则夷狄矣!

    左右人们之间亲疏关系的,并不是血缘,而是所受教育,用的语言,写的文字,刻在脑袋里的共同记忆,处事的一致准则,思维模式。

    一个村子,一个县城,或许可以讲血缘,一家人自然亲切。

    但-->>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