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鞭,送到咱手上的。”

    马氏接在手里,简单看了看,就忍不住道:“先生格局高远,虽古圣先贤也比之不上……只是先生良苦用心,这帮文臣未必能做到百分之一!”

    朱元章哈哈大笑,“他们做不到,咱就逼着他们做到。你看啊,有了这个大一统,接下来该怎么做,咱心里就有谱了。”

    朱元章的嘴角上翘,露出了一个吓死人不偿命的笑容。

    终于,皇帝陛下要出手了。

    朱元章下旨,召集诸部九卿,悉数前来议政。

    诸臣当中,张希孟在大都督师,参政贾鲁还在修河治水,除了他们之外,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参知政事朱升,参知政事吏部尚书杨元杲,参知政事礼部尚书李习,户部尚书杨思义,兵部尚书陈亮,刑部尚书周祯,税务部尚书汪广洋,外务部尚书毛贵,工部尚书单安仁,御史大夫杨宪,礼部侍郎挂尚书衔陶凯,翰林学士宋廉,门下省侍郎姚广孝……这些大明群贤,几乎一个不缺。

    其实眼下大明的官制,已经和历史上大不相同。

    中书省作为政务核心,已经进化出不同的层次。

    比如李善长是首相,总领政务,朱升是参政,辅左李善长。而一些资深的尚书,也会被授予参政头衔,行尚书事。另外一些实际负责政务的侍郎,也会被加尚书衔。

    老朱在有意增加尚书数量,打破六部格局,同时也在增加副相数量,瓜分首相权力。

    未来朝局演化的趋势,多半会是群相,加上相当数量的尚书,构成比较稳定的中书省格局。

    只不过官制设计再精妙,也不能解决官吏怠惰昏聩的问题。

    今日的朱元章,就是带着滔天怒火,面对着自己手下的群贤。

    “这几日都说咱们光复了大都,拿回了燕云之地,论起国势,已然胜过赵宋,这点咱是认可的,也着实高兴。可是朝中出现的一些事情,让咱突然想明白一件事。”

    老朱看了看李善长,这位李相公浑身一哆嗦,汗毛都竖起来了。

    “李先生!”

    到底还是逃不掉,李善长急忙躬身,“臣在。”

    “咱这些日子就在想,赵宋为什么不愿意北伐,许是打不过。可明明有岳飞一般的名将,有岳家军-->>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