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

    张希孟略沉吟,就又道:“两位先生,你们再想想,就算原料不变,每人每年的衣料不变。如果都改用织机,节省织工数量,行不行得通?”

    宋濂直接摇头,“张相,明明有好的,又何必要穿差的?这不是找不痛快吗?”

    刘伯温也跟着道:“是啊,张相,就算不招募织工,她们在家里,也要整日纺线……多少农妇在家里针织女红,把眼睛熬瞎了,就为了换点钱,添补家用。毕竟力气越用越有,钱可不会越花越多啊!”

    张希孟听到这里,触动了心弦……他终于可以给自己的疑问写上一个差不多的答案了。

    不是中原大地没法领先其他地区,先发展出工业,而是工业这条路,违背这个庞大农业国家的天性,甚至说完全不符合经济规律,属于用手走路,拿脚用筷子了。

    宋濂提出的原材料制约,是一个前提。

    也就是说,一年就能产出这么多东西。

    如果都用高效的纺织机,织出来质量并不好的丝绸布匹,老百姓是不认可的。

    物资稀少的条件下,人力就变得不值钱……一个碗破了,也要想办法补上,继续使用,一小块布头,也不能随便扔了,要用来补衣服,做鞋垫。

    人们更愿意耗费无数精力,增加那么一点点收成。

    在种田上,表现就是精耕细作。

    在工艺上,就是那些后世也做不出来的精妙工艺品。

    就像前面提到的千工床一样,归根到底,就是存量竞争之下的疯狂内卷……卷到了无以复加,卷到了地老天荒。

    比起除了效率稍微高一点,别的一无是处的大机器,人们更愿意用传统织机,用自己的双手,小心翼翼,打造出更加精致的东西。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历史上的明朝,不是出现海外贸易繁荣,每年出口千万,赚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吗?

    难道那也不够推广机器吗?

    对不起,还真不够。

    彼时江南几千万人,心思机巧的织工,何止几百万!

    要知道长久以来,中原大地,人口稠密,占全世界的比例,也通常在三成左右。

    能享用丝绸的,只是贵族富商,每年卖一两百-->>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