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单独运营!所以也生产不出足够的工业品去和农民交换农产品……而且印度人的某些生活习惯和东亚人种又不一样。他们不大喜欢存钱,既然不能用印g的钱买到他们需要的东西,那么他们就不愿意出售粮食,甚至还主动减少了1934年的冬小麦播种和1935年的春播面积。由此又造成了印度政府的1934年秋粮收购计划和1935年冬小麦收购计划全都没有完成。至于1935年的秋粮收购计划又因为华军占领了东西旁遮普邦和孟加拉邦这两大产量区而彻底沦为了泡影。

  一场印度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恐怕已经渐行渐近了!

  根据印度人民共和国粮食人民委员部的估计,目前生活在印度gcd统治区的人口肯定超过2亿,其中需要粮食人民委员部提供口粮的城镇人口超过3500万(印度革命胜利前的城市人口超过6000万,在扣除已经沦陷和将要沦陷的城市。再加上逃亡到印g控制区的不甘心当亡国奴的印度老百姓后,大致上得出了这个数字)。而在这4000万人之外,印度的粮食部门还需要为印度红军的500万指战员(这个数字是劳动人民委员部提供的)提供军粮。

  也就是说,粮食人民委员部理论上须要为多达4000万印度人提供口粮!而实际上需要依靠粮食人民委员部提供口粮活命的印度人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因为印度的粮食生产向来是集中在北方地区,特别是东西旁遮普邦、孟加拉邦和恒河流域这三大块。而印度南方土地由于雨水过多造成土地贫瘠,且多是山区,自然灾害又比较频繁,不适合种植粮食(那里是印度香料、茶叶、烟叶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所以长期以来都需要从北方运进粮食。在印度革命胜利后,绝大部分经济作物都没了市场。所以印度南方的几个邦也只能改种粮食,可是那里的粮食产量又不足以养活当地人口,只能巴望着印度人民政府救济。原来东西旁遮普邦和孟加拉邦在手里面的时候,虽然粮食也是不够,但是大家勒紧裤腰带好歹还能维持一下。可现在只剩下恒河平原这一块产粮区,要怎么可能养活那么多人?

  印度粮食人民委员萨提亚.巴克塔坐在那里一个劲儿叹气,今天这份简报就是他领衔起草的。把印度人民共和国将要遇到的粮荒的规模和起因都阐述的明明白白,却偏偏没有解决方案!因为他估计即使战局不进一步恶化,恒河产粮区不沦陷,印g辖区内也将有3500万人没有办法得到最基本的口粮!而且还是建立在其余2亿多人都勒紧裤腰带的基础之上的……

 -->>

上一章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