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父王说,你是坠楼后起死回生的,还被陛下钦赐加入了不良人衙门,可有此事?”

    李太平乃是少女心性,向来心直口快,想到什么问什么。

    这可吓坏了身旁伺候的侍女,连忙在一旁提醒道:“县主殿下,此事不可公然提起。”

    李太平嘟着一双嘴抱怨道:“为什么你们都不让我问这件事,没意思。”

    “县主殿下,此事说来话长,以后小臣有机会与您慢慢的聊。”

    赵洵见一旁有人解围,心中也乐得如此。

    “开船吧。”

    永和县主也是个急性子,可没有工夫等画舫坐满。

    像她这样的贵人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让船夫们立刻摇橹划桨。

    画舫开动之后,李太平望着满池秋水一时来了兴致,便朗声道:“时维八月,秋高气爽,本县主泛舟游湖曲江池之上,特望诸位才子吟诗作赋,感怀秋兴。若有上佳之作,必重赏。”

    对李太平这样身份的人,钱就只是一个数字,根本不重要。

    她图的就是一个开心。

    皇帝有翰林院一帮御用文人,亲王府宅中也有类似的机构和门客。

    可李太平从小在这样环境中长大,觉得这些门客作出的诗词庸俗不堪,特意想听听朱门之外的读书人是怎么作诗的。

    画舫船舱之中不乏读书人,得知李太平的身份后不少起了攀附之心。

    大周的科举制度刚刚建立不久,并不怎么完善。

    每科录取人数极少不说,还可能因为各种稀奇古怪的原因落榜。

    故而这个时代做官最重要的途径还是荐举制度。

    凡是自认为有才的读书人都会主动将自己写的诗词文赋和拜帖一起送到王孙权贵府邸之上,以期望得到贵人的青睐。

    有的时候贵人一句话就能让他们命运发生改变,与之相比气节什么的就不重要了。

    如今永和县主这个大贵人就在他们的面前,都不用他们找门路去拜谒了,他们如何能不喜?

    却见一位穿着湖蓝色窄袖圆领袍衫的瘦削年轻人当先起身,冲永和县主行了一记叉手礼。

    “县主殿下,不才刘永年抛-->>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