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就是摇头。

    但实际上,他这话也是在客气。

    凭心而论,从认识这位玄高功起,虽然喊着老师,态度也恭敬。但这样的行为其实就和他在说书时的道理是一样的。

    前世,他的师父是连字辈的先生,而他是寿字辈。

    但若对曲艺行当了解的人,都应该明白……辈分师承在江湖里固然重要,因为那是你闯荡江湖的“身份证”。到一个地方,一说起我是“连字辈谁谁谁的徒弟”,大家这么一论……

    噢,你是我师哥,我是您师弟。

    有了这一层同门关系,江湖上面好说话。

    但辈分绝对不是能耐的佐证。

    包括李臻自己这一辈,往大了说,他见过比自己大四十多岁寿字辈的师弟。

    也见过才刚出生,自己就得喊一声“师叔”的婴儿。

    大家论辈分不假,但能耐却更为重要。

    就像是李臻在学徒期间,也见过几位“阔”字辈的老先生。别说什么评书、西河不能在一起,“团柴”、“海轰”论不到一块这些的。(注1)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传统曲艺行在新时代全体没落,还分什么门里门外?大家不都抱一起取暖么。

    所以哪怕明知道这孩子是西河门里的人,可真等到这孩子请教自己点关于评书的东西时,那几位“阔”字辈的先生也从不吝啬。

    可以说是手把手的教,没有任何门户之见。

    而如果按照辈分,李臻得喊一声师爷,甚至要论起来三代来,有两位先生他都得喊“老祖”。

    但学的时候,人家也听不得你一口一个“师爷”那般客气。

    一来是虽然没有门户之见,可门户就摆在那,评书还是评书,西河还是西河。二来,教你东西,有师徒情,却跨着辈分,没师徒的名。

    为了不让自己坏规矩,也不让李臻明面上套近乎,干脆,就直接让他喊“老师”,或者是“先生”。

    但私下里那帮老头也是一个比一个可爱。

    可遇到外人了,还是要端着一些的。

    便是这么个道理。

    喊老师,没事。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