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相提并论。

    “孙大哥,别小看歌厅里的歌手,他们中很多人可不比青歌赛的歌手差,特别是那种舞台感更不是青歌赛选手能够相比,听我的,你们就去找,只要有好的歌手,我保证让他火起来。”

    林云说的没错,这个时代,青歌赛歌手自然实力不凡,可成名率还真不高,九十年代初期那些成名的歌手完美阐述了什么叫做高手在民间的道理。

    如果说晚会、青歌赛是登上主流舞台的唯一途径,那么歌厅就是民间高手发光发热的绝佳场所。

    在这个年代,首都、盛海以及粤市这三个先锋改革城市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歌厅,比如首都最知名的歌厅叫做“和平House”,这里就是初代“北漂”歌手的天堂。

    许多即将名扬天下的“狠人”就在这些歌厅驻唱,比较著名的,粤市有杨玉莹、陈名,首都这边有韩雷,满文俊。

    他们这些人在歌厅驻唱,在一些规模大的歌厅里,最多一晚上能赚一百五十块钱。这么高的收入,对会唱歌的人,自然是不能不去。

    不过在歌厅里驻唱也是一门学问,有人能赚钱活着,有人就惨了,比如有一位叫黄博的歌手,家在青岛,从小喜欢唱歌,想参加青歌赛,可惜相貌平平,化妆都掩盖不了自身的气质,这气质不符合青歌赛的要求。

    黄博高中时代就跑到首都,在各个歌厅驻唱,一边唱一边跳,还往嘴里灌着啤酒,结果歌没唱怎么样,舞蹈倒是练成了,还当了几年舞蹈老师,最后发现自己唱歌这条路走不通只能去考电影学院,可还是因为气质问题郁郁不得志………。

    还有一个叫杨昆的歌手,从小就是一副好嗓子,在家乡参加过几次歌唱比赛很出风头,结果头一热就跑到了首都,想要闯出一片天来。

    结果在保力大厦唱歌,没两天就被炒了,身上没钱,幸好遇到一个热心司机不要钱,给他拉到“卡萨布兰卡”。

    杨昆用仅剩的一百元点歌上台。歌厅另外一个驻唱歌手叫沙保亮一听,惊了。赶紧跟老板说:“这小子真不错,赶紧留下。”

    但因为脾气倔,不买客人账,不混圈子,没多久,他又被老板炒了。

    之后几年,他在首都睡地下室、睡澡堂子。

    前前后后算起来,北漂期间,搬家五十多次。

    这-->>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