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意思吧!

    张昭见萧承如此着急地要看录取士子名册,还以为他是对着科举结果极为上心,沉吟片刻,开口道:

    “陛下,召集士子于京中科举,今年尚属第一次。科举消息,尚未完全流传开来,也有不少士子心存疑虑,正在观望,所以京中场地、官吏还算能够应付。但这些士子若见科举,却是是为国取士之路,明年举办之时,这些人必然蜂拥而至,京中恐怕难以应付啊!”

    萧承双眼飞快地扫视手中名单,心不在焉地随口道:

    “那便让各地官府,进行考核,挑选合适人才,给予这些士子科举的资格。”

    今年京城的这场科举,应试之人上万,便已经牵扯了云国朝堂之上的大半力量。若是年年如此,那云国朝堂也不用处置政务了!

    况且萧承今年也只是临时应急,之后每次的科举考试,必然是要资格、前期考试所需的人力物力,分摊给下面的行政力量承担的。

    张昭听到萧承所言,下意识地连连点头,然后心中琢磨几回,却又猛地摇头,道:

    “陛下,将科举资格之权下放各地官府,虽能分摊压力,但亦有不妥之处。就比如这科举诸科,像是明算科、明法科,这些考题答案恒定,自然无妨。但若是像秀才科的策论,兵科的兵法推演,农、墨两科审查所需的知识,地方官府几乎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审核判定。”

    若说像明清时期的八股文科举,那各地官员都是这般科举出身,自然有一定的能力判定文章好坏,衡量士子学识的高低。

    但这个世界,百家争鸣,则必然不能照搬这等制度。

    试想一下,你让一个法家出身,所学的主张,是“以法为教”的地方官吏,去判定一位儒家士子,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题的卷子,那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自然不用多说。

    萧承手上一顿,抬头看向张昭,沉声道:

    “有道理,科举之事,是不能下放各地官府。”

    他顿了顿,又扭头看向身边的冯保,问道:

    “司马徽、庞德公那边怎么样了?”

    冯保闻言,当即躬身道:

    “二人得陛下看重,自然是感激涕零地接下了圣旨。五万两白银,此时已经送到了二人手中!”-->>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