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以前科学家们做的测序,实际和杨舟在基因模拟器里看到的差别很大。

    科学家们做出的测序,显然不够完美,遗漏了很多内容。

    但不管怎么说,都已经有原始数据,杨舟可以用这些数据糊弄过去,只要最终拿出成果,那杨舟就是正确的。

    水稻基因组三维图谱,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9年利用Hi-C技术已经完整绘制。

    精准度估计只有完美版的50%,但结合杨舟重新获得的数据,勉强能用。

    现在的水稻品种也不同,基因其实有差别,杨舟一直在模拟软件上修改数据。

    杨舟现在使用的是“巨型稻”二代种,亩产可达800公斤,这种水稻的优点是能长到2.2米高,它有着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

    实际上杂交水稻全国平均亩产已经达到1004.83公斤,最高可以达到1400公斤,但杂交水稻口感不好。

    而“巨型稻”口感好,亩产还有提升空间。

    这才是全国需要的新型水稻,杂交水稻虽然亩产高,种的人其实不是特别多,2020年全国水稻亩产平均值,只有460公斤。

    所以说不是水稻产量高,种的人就多,还需要口感、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优点突出才行。

    杨舟在基因模拟器中修改“巨型稻”已经改良稻蕙,每株稻子能结出2000粒,而原本的“巨型稻”每株只有800粒左右。

    增产2倍以上,口感更是得到加强,和市场上一些高价香米一个级别。

    杨舟突破了杂交稻育种“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关。

    接下来的工作,其实很繁琐复杂,只有他亲手操作才能保证成功率。

    他有些想念唐悦了,毕竟唐悦和他配合过变异胡萝卜项目,有熟手帮忙,实验进度还会快一些。

    杨舟不可能直接做几个样品,恰好这些样品就都是需要的变异水稻,这样太明显,事后会被怀疑。

    而且,杨舟这次为了写基因代码学这本书,也要多收集很多数据。

    实验样品至少要达到上万株,才能完成这本新书。

    每个样品,代表不同-->>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