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已经是入不敷出,每年都要发行不少国债才能够维持的地步。

1937年王永江更是把国债发到了南洋。

在新加坡,王永江发行了5亿美元的十年期国债。也幸好三千万南洋华人华侨非常有钱,特别是那些华商资产膨胀。因此才消化了这么多的国债。

这都是为了弥补财政漏洞的。

戴勘和王永江都是非常紧张。第三个五年计划军事工业的投入,基础建设的投入太多,财政已经是顶不住了。为了弥补财政漏洞,中国开始大量抵押优质财产跟列强的金融机构贷款,然后在国内发行大量中长期的国债。1937年是实在顶不住,所以才会在南洋发行国债。

也就是这个时候的中国和南洋的华人华侨关系非常好,所以才能够消化那些国债。

但1938年呢?

段勋要的军费更多,戴勘和王永江还要头疼。现在情况很危险,这一点内阁大佬谁都知道。如果战争没有按照预期到来,到时候中国经济必然崩盘。

首先中央财政就要破产。因为贷款太多,国债太多,再过几年利息都付不起的地步。只要中央财政破产,整个中国金融都会崩溃。因为中国金融领域的大量资金,都是被中央贷走的。其实这几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是增加速度很快,中国的经济规模也是如此。

不说别的。

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三倍以上。虽然第三个五年计划不会跟第二个五年计划一样,但投资一点都没有减少,进口的机器设备一点都没有减少。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中国是缺乏外汇,缺乏黄金,但中国出口比第二个五年计划多了。

因为日本、德国做战争准备,需要大量的资源。中国后来又跟意大利、西班牙签署了大量的资源出口协议。甚至别看中国和苏联关系不好,苏联也从中国进口大量的东西。

特别是苏联没有的。

如天然橡胶、猪鬃、桐油,甚至苏联进口的咖啡豆一大半都是中国出口的。

进出口额这等规模的增加,也推动国内经济规模的增长。可是目前的情况是,军事工业的投资太大,经济规模和财政的增加速度,赶不上投资的增加。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