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以及特战营的截击,约在正月十三、十四才能越过鸭绿江,进攻朝鲜。

    也不排除建虏会兵分两路,一路围镇江堡,一路攻进朝鲜,但时间上也相差不多。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部队也应该进抵斜烈站或凤城周边,与建虏进攻朝鲜是差不多的时间。

    郭大靖骑在马上,任由寒风吹面,在心里又在估算发动牵制进攻的时机。

    尽量使攻朝的建虏晚一点知道后路被断,为阻击部队的布防争取时间,发动的时机就要精心计算。

    “郭帅。”方正化纵马贴近,开口问道:“杂家来之前,已上奏朝廷,建虏的发动是垂死挣扎,不知可否妥当?”

    郭大靖愣了一下,从思绪中脱开,看了方正化一眼,琢磨着他话中的意思。

    垂死挣扎是没错的,但还能发起主动进攻,远途攻打朝鲜,方正化纠结的应该是这个比较矛盾的地方。

    想通之后,郭大靖澹澹一笑,说道:“方公公所言极是,这确实是建虏的垂死挣扎。若败,不仅无翻身之力,连与我军对峙的资本也会丧失。”

    方正化客气地拱了拱手,虚心地请教道:“还请郭帅解惑。”

    郭大靖沉吟着,组织好字辞,才缓缓说道:“我大明子民亿兆,幅员万里,可能维持的常备军能有多少?永乐时期应该是最高的,两百八十万;现在呢,百万上下……”

    常备军与半兵半农是有很大区别的,半兵半农能养活自己,常备军就全需要百姓供养了。

    所以,历朝历代的常备军都不是很多,或者说是与总人口要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够让百姓负担得起。

    永乐朝时,号称两百八十万,郭大靖认为是有水分的。因为军户的逃亡,以及“吃空饷”的光荣传统,实际兵力大概要少三分之一。

    但到了崇祯年间,因为财政窘迫,军户制度的崩溃,常备军已经下降到百万以内。

    “不是招募不到士兵,而是粮饷无从出,百姓们供养不起。”

    郭大靖耐心地为方公公做着解释:“如果是以前的形势,建虏只有主动进攻,我军只能被动防守,建虏便可半兵半民,发动时集结征召也来得及……”

    这就是战略主动权易手的最大危害,使建虏不得不时刻面对东江军的压力-->>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