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力上的优势。这应该是皇太极转变思路后的调整,也是在为自己称帝创造条件。

    “如之奈何?”多铎摊开手,无奈地说道:“若是违令,岂不是被他抓住把柄,要严加处罚?”

    皇太极除了汗王的身份,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在议政会议上的多数支持。

    通过增加议政成员的人数,皇太极有效地分薄了另外三大贝勒的权力,并且形成了自己一方的多数。

    这样一来,对某位旗主或贝勒的处罚,就比较容易得到通过,成为对旗主贝勒们的震慑。

    多尔衮垂下眼帘,想了一会儿,开口说道:“这真的是没有什么好办法。虽说大金八旗应精诚团结,同心对外,可皇太极只保留两黄旗的实力,甚是不公。”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估计,他也不敢太过分。只有两黄旗是他的嫡系,其他六旗,或是四旗联手,也不惧他。”

    六旗联手,有些高估;四旗嘛,两蓝旗加两白旗还是能做到的。

    但多尔衮兄弟暂时还不想与两蓝旗结盟,处于相对的中立地位,皇太极、莽古尔泰和阿敏,都要拉拢示好。

    至于代善的两红旗,没有了岳讬、硕讬这样的强悍将领,又在旅顺堡遭遇挫败,实力已经大损。

    在多尔衮兄弟看来,代善是个软骨头,或者叫墙头草。名义上是为大金着想,实则就是软弱,哪边得势往哪边靠。

    阿济格沉吟了半晌,说道:“皇太极亲自出马,我觉得是要借机对付莽古尔泰。正蓝旗六千人马,估计将承担最难完成的任务。”

    此次出兵,两白旗一万,两红旗六千,正蓝旗六千,两黄旗一万三千,再加蒙古附庸五千,共是四万人马。

    除去沿途警戒,确保后路的,能够抵达南关防线作战的,估计在三万两三千左右。

    莽古尔泰倒是主动请缨,在沿途各要道据点驻防。但却被皇太极否决,安排给了两红旗。

    从这个举动来看,皇太极想要正蓝旗到前线厮杀的心思相当明显。代善的软弱,阿敏所部在朝鲜的损失,使得皇太极转移了视线,盯上了莽古尔泰。

    多尔衮对阿济格的判断是认可的,但却并没有幸灾乐祸,而是轻轻叹了口气。

    唇亡齿寒,皇太极把对手一个个地削弱,-->>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