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虏的抄掠行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现在,唯一使得皇太极不敢放心行动的因素,便是金州,便是东江镇了。

    可现实又不允许东江镇放弃金州,更不能因此而自己削弱,来诱敌行动。

    否则,没有了根基,就没有了实力,就算建虏大举发动,又拿什么去捣其老巢?

    脚步声响起,周庆很快进到了屋内,递给郭大靖一份情报,说道:“刚收到的,但也不出所料。”

    郭大靖伸手接过,打开看了一眼,便冷笑着扔到了桌案上。

    以麻痹皇太极的名义行和谈之事,要为修筑锦州、大凌河等城争取时间,这样的鬼话,也只能骗崇祯那个傻瓜。

    朝堂上的大佬应该知道袁崇焕的真实意图,但他们乐见其成,也不会告诉崇祯实情。

    “袁崇焕真要议和的话,东江镇怕是成了他的绊脚石吧?”周庆不太确定地说道:“难道朝廷断粮断饷,罢设登莱巡抚,改变朝廷贡道,都是在压制东江镇?”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没错,袁崇焕和朝堂上的东林党大佬,就是要压制东江镇。”

    “那皇帝呢,为什么如此对待东江镇?”周庆皱紧了眉头,“难道东江镇这两年来的战绩,他看不到吗?”

    “宁要听话无能的臣子,也不要难以节制的功臣。”郭大靖笑了起来,说道:“皇帝只在意他的龙椅,且也不觉得没有东江镇,对泱泱大明有什么损失。”

    周庆看着郭大靖的笑容,那里面有愤懑、不甘、无奈,说是气极反笑倒更确切。

    “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本来就有掩败为功之嫌,是朝廷为了安定民心、振作士气的宣传手段。”

    郭大靖坐了下来,伸手示意周庆也坐下,开口分析道:“但崇祯显然是信以为真,在东林党文官的吹捧下,把袁崇焕当成了扶危济难的名将,将平辽灭虏的希望全寄托在他的身上。”

    从历史上看,崇祯确实被文官和袁崇焕忽悠了,对明金的战争形势出现了严重的误判。

    但要说他冤枉,郭大靖显然不认同。

    识人不明、用人失策固然可以辩解,但不考虑大明子民的生死,视前线与建虏作战的军民于草芥,却是最不可原谅的。

    而崇祯在位十七年-->>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