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看着丫头天真无忧的笑容,心中又升起了雄心壮志,一定能,一定能的。

    …………………

    京城。

    乾清宫内,继位不足一月的崇祯帝,正在批阅着奏疏和题本。

    十六岁的崇祯几乎没有什么政治经验,他是藩王出身,不涉朝堂,是传统,也是皇帝能够放心的原因。

    天上掉馅饼,皇位就砸在崇祯脑袋瓜上,你说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意外和惊喜过后呢,崇祯发现皇兄留给自己的江山,并不是那么美好,可以安枕无忧。

    万历老爷爷费尽心思攒的钱,到了崇祯这里,已经剩的不多,全让木匠哥哥给造了。

    建虏还在辽东猖獗,西南的奢安之乱也让人头痛,各地屡有灾害,陕西尤其严重……

    最重要的是,崇祯觉得自己这个皇帝的权力还没有老魏大。“但知九千岁,不知皇帝”可能夸张,但却让崇祯心存芥蒂,甚至可以说是仇恨。

    但崇祯认为除掉魏忠贤,不可操之过急。在他看来,魏忠贤权倾朝野,已经在内宫、外庭形成了极大的势力。

    什么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依附魏忠贤的官员不可胜数,各要害部门都被魏忠贤的党羽把持。

    所以,铲除魏忠贤及其党羽要缓而行之。首先就是内宫,住得都不安心,何谈其它?

    客印月被请出内宫,奶妈嘛,木匠皇帝都没了,留下来干什么,出去养老吧!

    其次是提拔自己信得过的内官,王承恩直升司礼监秉笔太监,还有藩邸的其他内官,如曹化淳、王德化、高起潜等,也都成为宫中新贵。

    然后是解散内操,也就是魏忠贤搞的太监武装。盔甲鲜明、武器精良,经常尖着嗓子喊口号,进行扯淡的军训操练。

    极轻的脚步声响起,王承恩抱着一撂奏疏题本进到殿内,轻轻地呈到御书案上。

    崇祯放下笔,向后靠到御椅中,轻抚着额头问道:“王伴,先拣重要的念给朕听吧!”

    王承恩应了一声,从上面取过一本奏疏,念道:“魏忠贤上奏,请求告老还乡……”

    崇祯微扯嘴角,不掩轻篾和厌恶之色,沉声道:“不准。先皇临终前交代-->>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