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论,推出了他的主要施政理念。

    「利之在天下,固不可禁,亦不可不禁;利之为利,处义之下,害之上;以义为利,以礼制欲,操利之权,资以行义。」

    利益在天下,所以不可能禁止求利,但是不能没有约束,否则就是礼崩乐坏,世风日下。

    那么君王应当以用大义去约束利,用礼法去制衡私欲,用利柄的权力,去行大义。

    利柄。

    丘濬对于朝贡国、藩属国,提出了除了军事羁縻、政治羁縻以外,还要进行经济羁縻,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不当逆子。

    是所谓:「国家富有万国,固无待于外夷,而外夷所用,则不可无中国物也。私通溢出之患,断不能绝;虽有明禁,但利之所在,民不畏死,犯法而罪之;」

    大明比世界所有的国家都要富有,所以外夷则不可以没有大明的货物,但是私通溢出的祸患,却始终不能断绝。

    虽然有明文禁止,但事大利益所在的地方,富人们不会畏惧死亡,哪怕是冒着犯法的危险。

    翻译翻译就是三倍利,无法无天。

    丘濬主张海贸,将商舶和贡舶、朝贡一起纳入市舶司的管理,曰:「许其自陈自造舶舟若干料数,收购货物若干种数,经行某处等国,于何年月回还,并不敢私带违禁物件。及回之日,不致透漏。待其回帆,差官封验。」

    同时丘濬指出,漕运和海上漕运必须并举。从海路漕运的载量中划出20%来载运商货,回程空船更可多运商货曰:「南货日集于北,北货日流于南。」

    最后丘濬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人民所同欲,国用之一端」

    丘濬的观点在正统十二年的政治风向下,是没有一点点可能考中进士的可能,所以他的第一次科举毫无悬念的失败了。

    景泰二年,丘濬再次参加科举,再次落榜。

    这次落榜的原因很简单,当时主考官江渊和所有的考官一致认为丘濬在中译中。

    具体来说,就是丘濬在总结陛下的政令,写了答案,这不是江渊一个人的判断,而是所有考官的判断。

    这不是偷陛下的成果吗?!

    江渊将丘濬的试卷单独拿出来,准备做个典型,以正科举的歪风邪气,抄谁都可以,但是你不能-->>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