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私,我朝高皇帝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

    惠帝、吕后诏举“孝弟力田”,文帝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至此让底层人才有了展露才华的机会,但是数目太少。

    我有意扩大以察举制为基础,设计一种新型的培养考察人才的方法,夫君,我给你讲讲我的方案,你给评评。”

    无病点头,“这事你我不谋而合,我也在考虑人才选拔的方式,你来说说,我听听。”

    明月清清嗓子,换了姿势,更舒服的靠着无病,小手划着无病的胸腹,“我打算先通过全国性的定期的对策,三年一考,涵盖儒学、法学、算学、兵学、教宗五门,每三年选拔一批人才出来,委以基层官职,通过政绩再逐级提拔,同时配以严格的监察制度,保证这些人廉洁奉公为国为民。同时在全国兴办教育,形成梯次的教育体系,以后就是一年一结果。”

    明月看着无病,无病点头,“贤妻治国大才。”

    明月道,“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孔圣人创立私学,有教无类、开启民智,打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天下郡国设立学校,长安兴办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统治大有裨益,但让思想过于统一,灵活不足。至王莽时代,其人功过皆有。”

    明月瞟了无病一眼,见无病并无异色,便继续说道,“其人也有经天纬地的才学,这大兴教育一事是非常正确的,设立了庠序、学校、太学三级体系,村邑中的七岁以上孩童都进入庠序学习,五年后,政府提供食宿,都集中到郡的学校再学习五年,而后通过对策,从各郡又选拔成绩优异的人到长安的太学学习三年,而后委以官职。

    这个设想很好,只是还没有经过实践考验,但这个模

    (本章未完,请翻页)

    式很好,王莽近一年脾气怪异,政令混乱,这教育一事就有些停滞了。但他制定的考试科目,我觉得很好,儒学、法学、算学、兵学四大门,儒学为基础,明理懂礼,法学是治国之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算学则是生活生产之学,商贸税财的根基,兵学于个人强身健体,于国家保境安民。都是实用的大学问。学习十三载,学成及冠,便-->>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