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尴尬。

    刘备被曹操一路追赶,逃到襄阳城,却拒绝了诸葛亮提出的占据襄阳,进而号令荆州以抗曹操的决定。

    当初,他只想将跟随自己的百姓,放置襄阳城中安置,但就是这点要求,也被刘琮和蔡瑁拒绝了。

    那时候,就是魏延挺身而出,斩杀乱箭射杀百姓的士兵,要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可惜却被文聘阻挡。

    其时,刘备被曹操追赶的仓皇,城头士卒又在射杀百姓,场面一片混乱,他在城外也没注意到魏延。

    因此,自始至终,刘备和诸葛亮,都不知道有魏延这么一位心向于他的大将存在。

    正因为此,当魏延斩杀韩玄,救出黄忠,打开城门投降时,并不被刘备和诸葛亮所喜。

    毕竟,按这个时代的观念,不论如何,韩玄都是魏延的上官,如果不愿追随,你可以抛弃他,却不能害他!

    这也成了魏延一生的污点!

    不过,当世人不理解,并一致指责魏延,邢道荣却无所谓。

    按后世人的观点,韩玄既不重视魏延,凭什么魏延就要给他卖命?

    如果魏延在韩玄账下,屡受上官羞辱,又凭什么不能反?

    何况城外又是他一心想追随的刘备,这种情况下,魏延造反,杀韩玄,救黄忠,献城投降,完全合情合理!

    相反,在邢道荣看来,魏延还是一个性情中人,而且忠义属性必然不低,绝不是演义中表面上的‘脑后生反骨’!

    对‘脑后生反骨’这种评价,邢道荣觉得蛮有意思的。

    在后世,其实人人都特么‘脑后生反骨’!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人心不可测试’,‘论迹不论心’。

    说白了,就是不要去随便测试一个人的心,看一个人,要看他的行为,而不要去管他心里怎么想的。

    人的心思庞杂,刹那间便可诞生无数念头。

    这些念头有善有恶,有好有坏,如果以这些念头去判断一个人,那世上根本就不可能有好人!

    “将军,长沙军侯魏延求见!”

    就在邢道荣思绪纷飞之际,一名护卫进来禀报。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