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将那里却是不可避免的传播开来。

    朱棣的固执让人担忧,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打赢。残酷血腥的战斗依旧还在延续。

    随着时间的流逝,明军的士气愈发低落。

    补给线太过漫长,天气又不好。后方送来的物资越来越少还无法按时抵达。

    明军缺医少药,很多伤员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身亡。军士的口粮与马匹的草料也逐渐开始短缺。

    甚至就连神机营的大炮都快撑不下去了。

    火药倒是还有,可大炮的炮管长时间射击早已经到了报废的边缘。

    限于明朝的技术水平,火炮制作都是用模具浇铸而成。内里有不少气泡,质地也是参差不齐。

    长时间的射击使用,炮管都快报废,再用下去就该炸膛了。

    而更换的炮管太重,从山海关那边一路运输几千里过来,在这种天气状况下简直就是要命。

    朱棣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他还在坚持。每天他都会骑马来到战场上,向着北方眺望。

    北边,那是狼居胥山。

    面对把防线修建的固若金汤的蒙古人,明军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用血肉之躯扑过去。

    汉王朱高煦出卖情报,导致明军两批辎重队遇袭,大量物资损失之下,剩下的物资只够大军使用不足一个月。

    然后在这个时候,王霄接到了一封家书。

    家书上写了几件事情,让王霄看完之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第一件事情是太子朱高炽的身体状况不好,甚至都快到了药石无用的程度。

    第二件事情是内阁三杨动作频繁,派兵封锁了长城沿线的各处关口。

    而最后一件事情则是说,孙若微已经生了,是个男孩,按照出征前定下的交代,起名朱祁镇。

    王霄早早的就解决掉朱高炽身边下毒的太监,可朱高煦的势力是如此之大,太子还是无法避免的中招了。

    至于内阁三杨,他们是铁杆的太子党。调动备倭兵封锁长城关口,应该是他们得知太子的身体状况后做出的应对。

    他们防备的不是朱棣也不是王霄,而是手握重兵的汉王与赵王。
-->>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