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马里罗人深知联邦人资本游戏的玩法,在联邦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他们就搞定了董事会的成分问题。

    这里面有联邦本土投资机构的人,有联邦自由的投资者,也有银行的投资,然后他们把剩下的股份分成小份,给了一些傀儡,看上去好像每个人都掌握着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的股份,最多的都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可实际上有大概百分之四十多到百分之五十,都掌握在每时每刻董事长的手中,他在背后操纵着这一切!

    以前人们想要在这边插一手,却没有任何好办法。

    那些联邦的小股东不可能把手里的股份卖掉,这种年年都能保证盈利率的优质企业在联邦也不多见。

    那么只能放眼股票市场,通过收购流通股达到百分之三后,吹响收购战争的号角。

    只是每时每刻的市值太高,一旦股民知道有人要开始恶意收购,不用每时每刻的董事长去游说股民抬高股价,那些股民自己就主动抬高股价。

    几亿的流通股,最终可能要用掉两倍不止的钱才能拿到,拿到了还不是大股东,进入了董事会之后还要经过一轮股份稀释重新增发股票重新上市。

    换句话来说可能花了七八亿甚至是十来亿,只收购了不到百分之二十的股份,看上去好像是大股东了,可依旧被马里罗人拿捏的死死的。

    人们虽然眼红,却也只能眼红。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林奇的新闻发布会成为了发动总攻的号角,股票价格暴跌的同时资本再次嗅到了鲜血的甜美,围绕着每时每刻,不时的扑上去撕咬一块血肉下来。

    现在想要股民自发的抬高股价?

    他们现在只恨自己的股票没有长两条腿,只恨它们卖的慢了,卖的贵了别人不要了,哪还有心思帮着每时每刻发动保卫战?

    一开始每时每刻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始终都是多账户小口吃进,按照联邦的金融法,如果一个账户收购了流通股达到总股本的百分之三,那么就要向各方提交资料。

    这是正常的投资行为,还是收购行为。

    如果是收购行为,又分正常收购和恶意收购。

    前者需要持有股票账户的公司或者个人和每时每刻坐下来谈谈收购事项,最终出台-->>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