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百姓的口味,所以一经传入中国,才在这些地区发扬光大。

    安文涛也欣欣然地道:“蜀王殿下最重农耕,南京户部拨不出银子,王爷便从王府收入中拿出大笔银两兴修水利、鼓励屯田,至于修桥铺路、开办民学更是不遗余力。如今巴蜀耕地达十万顷,盐井年产三千万斤,是立国之初的三倍。如今蜀人自给自足,安逸享乐,再不必高价购进解盐(山西的盐),蜀王府功莫大焉”。

    杨凌多少了解了一些四川的情形,知道四川的银、铁、茶叶和瓷器等产量也极丰富,蜀锦的名气不弱于苏绣,这些自然不全是蜀王之功,更全非当代蜀王之功,但是历代蜀王做为巴蜀的最高统治者一直享有超然的权力,如果没有他们从中支持,确实不可能发展的这么快,不禁颔首称是。

    “唉,这可不是本王之功,本王只是秉承历代先王遗制,重视农耕、厚待百姓,具体的事情还是蜀地官府和百姓们在做。呵呵呵,本王既非完人,又非全才,这么多事孤王哪做的来,可不能胡**揽功”。

    安文涛唯唯称是,只是脸上笑嘻嘻的十分轻松,显然把这当成了蜀王的客套,并没太往心里去。蜀王深深地看了杨凌一眼,说道:“威武侯既通行伍,又稔民政,还曾是太子侍读,这样的人才算是文武全才。”

    杨凌连【m.】忙欠身道:“王爷过誉,本侯不敢当,实在不敢当”。

    蜀王笑容一敛,说道:“威武侯功在社稷,有目共睹,就不必过谦了。不过..........本王心中哽有一言,实是不吐不快,今rì难得见到威武侯,孤王想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好言相劝,威武侯可愿听从?”

    杨凌一怔,忙道:“王爷请讲,杨凌洗耳恭听”。

    蜀王微微蹙眉道:“威武侯武力驱除四夷、关心发展农耕,战功赫赫,政绩卓著,孤王十分赞赏。可是..........侯爷到底是太年轻了,做事不免喜欢急功近利,有些事牵一发而动全局,应当慎之又慎,而侯爷..........有些欠思量了”。

    这话一出,殿中顿时肃然无声,气氛开始紧张起来。蜀王是当今天子皇叔,巴蜀最高领袖,而且威望隆重,是天下第一贤王。他随意训斥哪个一二品的大臣,也不算失礼,更不会有人敢出言顶撞。

    但是杨凌是什么人?他虽说没打着钦差旗号来探望蜀王,可他是实实在在的钦差大臣。太子侍读,有从龙拥戴之功;天子近-->>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