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建厂的,企业性质为中美合资。当时规定,洋可乐不准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只能用于出口创汇和供应外宾商店。

    可口可乐公关了足足一年,商务部终于允许在京城市场投放,但不准卖去外地。结果只卖了几个月,可口可乐搞促销引起抢购,报刊杂志对此严厉批判,相关领导再次批示:可口可乐只准卖给外国人,不许卖给中国人一瓶。

    又是一年的公关,可口可乐终于获准在中国大陆市场售卖,却又遭到地方政府的阻拦,理由是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标准——其实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害怕本地饮料企业被可口可乐搞到破产。

    可口可乐立即从全球200多个国家搜集关于咖啡因的资料,公关游说中国政府,还说茶水所含的咖啡因,是同等浓度可乐的六倍。

    这时,中粮集团站出来了,说可口可乐公司供应的原浆,只占成本的4%。那些内销的可乐,不但没花一分钱外汇,反而在外宾商店赚取了大量外汇。

    看在外汇的份上,可口可乐被允许内销,但不能在电视台打广告。

    1986年,英女王访华,BBC拍了一部相关纪录片,央视想要买这个片子播放却没钱。于是央视找可口可乐借20万元赞助费,回报是在纪录片前后播放可口可乐广告。这相当于可口可乐当时在中国一年的利润,双方达成合作,洋可乐终于出现在中国大陆的电视里边。

    综上,可口可乐能在中国发展壮大,只因四个字:人穷志短!

    国家穷,为了外汇允许可口可乐内销;央视穷,为了经费帮助可口可乐打广告。

    而百事可乐,则一直跟在可口可乐屁股后面:你攻城略地,我跟进喝汤。

    在整个80年代,洋可乐都属于奢侈品,因为价钱太贵了,售价是本土饮料的三倍有余。更多时候,它们相当于礼品,比如老婆生孩子,给护士买两瓶洋可乐,护士立即就乐颠颠的无比积极。

    所以在90年代初,可口可乐在中国采取的是“3A战略”,即让顾客“买得到、买得起、愿意买”,再说直白些就是“疯狂铺货、稳定价格、广告促销”。

    百事可乐说,可口可乐是我哥,他干啥我干啥,亦步亦趋的跟着可口可乐跑。

    ……

    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

    鲁大卫不是执行副总裁,-->>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