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不能算独面,因为金和西辽虽灭,还有西夏作为屏障。

    西夏不除,蒙古就如鲠在喉,怎么出兵都不会顺心。

    曾经的墙头草,此时反倒成了关键。

    顾承想起了冯蘅扶持上去的新政权:“西夏新帝能抵挡铁木真多久?”

    冯蘅嘴角溢出一丝不屑:“此人志大才疏,若只靠他,不出一年,西夏必败!”

    顾承皱眉:“那可难办了!”

    不是谁都有真知灼见的,连辛弃疾、毕再遇等大将都同意休养生息,可见宋在收复故土,覆灭大敌后,紧绷的弦已经松下。

    这个时候如果预言蒙古会进攻西夏,挥军支援,恐怕群臣会认为顾承被胜利冲晕了头脑,要穷兵黩武,迫不及待地荡平四方了。

    当然,以顾承如今的威望,一声令下,再荒谬的命令,也是从者如云,无数人前仆后继愿为他赴死,不用担心朝野上下不尊。

    但是顾承自己也有些心疼,大宋军队,尤其是他倾注心血的飞虎军,是日后回归三国也能用上的资本,跟蒙古拼得一干二净,实在太过可惜。

    何况志大才疏之人,往往刚愎自用,大宋要援手,那西夏新主愿不愿意接受,还在两说呢!

    此时林朝英伸出小手,往顾承的眉头上抚了抚,好像要拭去他的烦恼,冯蘅则嫣然道:“殿下忘了武林么?”

    顾承眉头一扬,摇头道:“对于有功之臣,我不会卸磨杀驴。”

    冯蘅的意思很明白,既然大宋军队久战疲惫,就利用江湖人士去西夏。

    相比起地大物博的中原,西夏这小小的地方北有贺兰山横亘,南有黄河天险阻隔,反倒更适合江湖人士发挥。

    但那样一来,武林势必遭到重创,等到天下太平时,也不用担心他们侠以武犯禁,由助力转为祸患了。

    冯蘅无疑是深谋远虑,但顾承却有不同的看法。

    江湖就像朝廷投射下的阴影,暴露出了黑暗,却永远不可能消失。

    用之正则正,若视之为顽瘴痼疾,一味打压,倒会起反效果。

    既然此次武林群雄听其指挥,积极配合军队,顾承就不会派他们去送死。

    何况凡是有威胁的,统统剪除,那是自卑无能之-->>

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